老是想赚钱,老是想赚钱,不安定?

老是想赚钱,老是想赚钱,不安定?
老是想赚钱,老是想赚钱,不安定?

撰文 / 小杨

编辑 / 邦邦

人们对幸福的定义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多样的,随着社会的发展,时代的更替不断改变着人们对幸福的理解。

但是如果现在你问一个人“幸福是什么?”

很有可能,因为钱往往是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之一。

住别墅?开跑车?

老是想赚钱,老是想赚钱,不安定?

我们的思想是否变得有些“境遇乌黑”了呢?也未必。

由于金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,我们不得不考虑它来提高生活品质并在情感上获得满足。

这种情况也会导致许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而拼命工作,有些人甚至会认同“没有钱就没有幸福”的价值观。

我们都明白这种观念有些片面,因为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金钱。目前社会正好正处于这一阶段,但幸福生活的真谛并非全然金钱导向。

那么理论上来说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

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下专家的看法。

心理学专家发现,人们感到不开心的主要原因通常可以归结为三点。

彭凯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毕业于北京大学并留校任教。后来于1997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。

他曾经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,是积极心理学领域十分有建树的学者。

老是想赚钱,老是想赚钱,不安定?

幸福感收入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。一定程度上,收入的增加可以提供物质上的舒适,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,给人带来幸福感。但是,幸福感并不完全取决于收入的多少,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还包括社交关系、工作满意度、自我实现等方面。因此,并不是收入越高就一定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,而是要综合考量生活的各个方面。

如今很多人感到不开心,这可能是由于实际收入减少、心态的调整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所致。

彭凯平首先分析了我国不同收入规模群体的占比,他指出中产阶级是我国当下最主要的一个群体。

如今我国的社会正处在从新冠疫情带来的长期冲击中逐渐“恢复”的状态。

正是这种现状造成了前面提到的那三个因素。

首先是要关注的是实际收入的变化情况。

彭凯平提到了著名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,并且引用了卡尼曼的观点——人们在认知层面上对于失去的敏感程度远远大于得到的。这个观点表明了人们倾向于过分强调损失带来的负面影响,而对于收获带来的正面影响则表现得相对较弱。

人们经历薪资降低甚至丢掉工作时,往往会感到绝望,这种情感要远远大于薪资上涨和工作积极调动所带来的喜悦。

彭凯平可以用自己的经历来说明:他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,确立了稳定的职业和每月一万美元以上的收入,这才使他有勇气去尝试一些以前不敢想象的消费行为。

目前,许多人都需要通过他们的能力来赚取经济收入,然后再通过消费将所得转化为情感上的满足。

这样一来就实现了把个人的能力转化为幸福感的过程。

老是想赚钱,老是想赚钱,不安定?

三年来,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普遍下降,甚至有许多人失去了工作,导致人们的幸福感明显减弱。

其次是心态的调整

许多人目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,这对他们的心态构成了巨大的考验。

如今我们需要应对重大事件所带来的社会变革,其中最重要的调整是让自己的心态适应新的生活节奏和环境。

彭凯平的积极心理学认为,面对经济下行的大环境,我们可以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。尽管收入和消费可能受到一定影响,但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,重新审视生活方式,并寻找新的生活乐趣和快乐源泉。这样的转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体验生活,更加懂得珍惜之前给予我们的一切。

因此,现在是时候有意识地调整日常的思维方式了。

不再像以前那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收入和支出相关的事务中,而是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读书、观影、听音乐等活动,让自己能够暂时抽离这些烦恼,才能更好地做进一步的打算。

最终目标是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。

心理学研究表明,人们往往会对不确定和未知的事物感到不安甚至恐惧。

在经济活动中,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:当我们确定自己的收入和支出相对富裕时,情绪也会变得积极起来。

当收入不稳定并且支出不断增加时,无疑会在我们心中激起负面情绪。

老是想赚钱,老是想赚钱,不安定?

考虑到当下大多数人都面临房贷或车贷等前置消费的压力,

当整体收入水平下降时,人们自然会产生对未来的恐惧,这种反应非常正常。

我们的目标是尽量克服这种情绪,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生活,而不是被尚未发生的事情影响。

彭凯平对当前许多人面临的“幸福危机”提出了非常敏锐的观察。

我们的任务非常清楚,就是根据他的建议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,不要过分专注于“赚钱”这件事本身。

The End –

星空下的一群年轻人,他们被称为第一心理主笔团,热爱仰望星空。

这篇文章讨论了心理学中的费斯汀格法则和代际冲突的相关内容。

图片来源未知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

微信公众号:第一心理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vsaren.cn/19754.html